9月22日,深圳特区报报道:“十三五”期间,深圳将新建或改扩建60余家公立医院,其中计划新建成14家公立医院,使三级医院达60家以上,三甲医院达到20家。
按照千人医师数的增长目标,深圳需要引进医生1.2万名以上。
1.2万千人医师是什么概念?
根据2016年国家计生委统计的数据,中国共计12万左右的千人医师。深圳的“千人医师”将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此外,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深圳将每年引进临床实用型、紧缺医疗卫生人才1000名以上,招聘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200名以上,使常住人口千人医生数从2.6名增加到2.8名。千人注册护士数从2.8名增加到3.5名,万人全科医生数从2.03名增加到3.2名。
可以说,这是一场空前大招聘,也是深圳医疗崛起的关键落子。
深圳面临价值重估
这个新闻透露出两个信息:
第一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深圳的医疗水平得以提高,这肯定是一件好事。
第二、深圳的综合实力再进一步。城市的决对价值、人口吸引力、凝聚力都有所加强,但楼市的价值也得到重估。
对于大城市、特大城市来说:商业环境(就业+创业+消费)、医疗、教育、交通、文化等具有绝对的优势,其中,商业+医疗+教育对于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来说,是最好的附加值,也是最吸引+留住人才、富人的地方。
一直以来,深圳除了在经济上,医疗+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一直被外界诟病。之前有人以三甲医院、省级中小学、211+985等指标来评估各大城市的医教水平,发现深圳是一线城市里唯一没有进入前十的城市,甚至不如中部的一些省会城市。
但实际上最近几年,深圳是今年广东省高考文理科前二十名最多的城市。最近几年的中心学教育质量已经提升,唯一欠缺是高等教育,但现有已经有中山大学、香港大学、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迁入建立分校。此教育上已经突飞猛进。
唯一较差的是医疗,不过深圳有望在三年内翻一番,外,深圳还准备建设自己的医学院校,这意味着:深圳的楼市,面对的高净值人群将更多,城市价值将得到重估。
医师争夺战打响
首先,医生就是人才。
中国有声曾经报道:2011年有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,但是只有约10万人可以穿上“白大褂”。
到2014年,中国教育年鉴显示,每年大概有100万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(包括护士)。但有人推算,每年仍然只有9万人可以做医生。
久其原因是医院的招募高标准、薪资待遇、不平等现象等。这里面只有少数人可以去大城市做“千人医师”。

尤其是很多省级医院,都要博士生毕业,普通医院也需要本硕连读、5+3等,也就是大概七八年的学习时间。
因此,“千人医师”是极其稀缺的人才,而万人全科医生数量更少。
我们在开头已经讲了,深圳计划在十三五期间,也就是接下来三年内,要招募1.2万名“千人医师”,占全国“千人医师”的十分之一,几乎是垄断式的。深圳除了医院的数量突飞猛进,质量也将发生巨变。
此外,深圳用什么吸引这些人才呢?保障房+高薪+深圳自身。
深圳的40万套保障房,可以满足很多人才的住房需求。此外还有更好的就业环境。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才来说,深圳的发展空间依旧很大,就业窗口更加充足。
深圳也用很多附加值吸引人才,比如现金奖励、直接落户等优惠政策。尤其在招募全科医生上,深圳不惜重金,给予最高35万的生活补助。
而深圳的楼市,除了吸引富人,也在吸引深圳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,而这一新生源头多来源于深圳流入的人才。
此外从深圳的七大新兴产业+四大未来产业上看,深圳倾向于更加专业化的产业。文科生比较尴尬,但理科、工科、医科的人才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。

深圳在18岁—34岁这个年龄段,人口占比最多的城市。这意味着人才最为集中、青年文化氛围最浓。
此外,深圳虽然在双一流院校里惨败,但是中国名副其实的“人才收割机”,或者是人才搬用工,深圳的人口数量还在提升。
医院井喷时代
三级、三甲医院的数量,可以衡量一个城市的医疗综合实力,
医院等级分为三级,三级医院最高(501个床位以上),中间又以特级(多军医、中医)、甲级为最优,其中三甲医院是我们常见的“最优医院”,也是大城市的标配。
数据来源:99健康网、计生委、网络等,仅供参考。
上表是我从一些官方网站、民间网站统计出的信息,其中深圳的数据是以十三五的指标来推算。
这份表单反映的的是:城市医疗配置资源的压力值,直接的结果是人口涨幅情况,或者人口倒流。
目前深圳只有6家三级医院、5家三甲医院(北大医院晋级就是6家)。并且,深圳的医疗压力很大,相当于近200人万用一家三级医院或者三甲医院,极其不对等。
但三年后,深圳的三级医院数量将翻十倍、三甲医院数量翻四倍,尤其是“万人比值”上,深圳的三级医院数量上升,压力将弱化。这对于整个城市而言,将有效解决大城市病。并且,深圳的宜居指数将提高,会有更多的人才留在深圳。
另外,北京和广州的三甲医院压力被低估。北京的医院吸引着全国的“病号”,拥挤的不仅仅是交通。北京去年新增人口不到十万。
上海的压力最大,其拥有全国最强的医疗水平(50强最多),但数据也反应控人是有很必要的,因此出现连续两年的人口倒流。
广州拥有全省最好的医疗资源,吸引着全省的“病号”,但压力要好于北京、上海,但广州还在要人,医疗配置也在加强。
不过从现有的数据上看,十三五结束后,深圳的三级医院的压力应该是这份榜单里最弱的。三甲医院压力还在,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。另外深不但增加了大量的医疗机构,还引进大量的医疗精英,是双量增加。
过于很多年,深圳的医疗资源甚至不如天津、重庆、成都等二线城市。但在未来几年,深圳新增床位2.5万张以上,可供应床位达到6.4万张,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从2015年的3.4张增加到4.3张。
在这方面,深圳可以算的上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。
不过也释放出一个信号:随着医疗、教育等软件设施的升级,深圳的综合实力将更强,对人流的吸引力将最大化。过去三十年,资本、人流在用脚来投票、未来也是。深圳也会满足更多的人才来深工作、定居。
而人口增多也意味着购房需求膨胀,尤其是购买力强的富人、精英,这些人就等于移动的钱袋子,对于深圳的消费市场、经济发展、楼市来说,都是一个利好。
【版权声明:本文为“深圳看房团”原创作品,公众号转载此文时,需要在正文前署名,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,否则视作侵权。】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